華創證券:乳業量價空間廣闊 布局價值凸顯
(資料圖片)
華創證券發布研報稱,量增仍有空間且功能性尚在初期,乳制品板塊投資價值可看更長。年內看,以伊利主動下修全年營收預期為代表的短期壓力釋放后,下半年需求動能增強、成本紅利貫穿、報表基數進一步降低等邊際利好因素正在積累,布局價值凸顯。投資標的上,首推龍頭伊利(600887.SH),為大眾品板塊確定性收益首選,其次推薦新乳業(002946.SZ)中期戰略路徑清晰,年內成本紅利加持保障盈利上行,關注蒙牛(02319)、天潤(600419.SH)低估值改善機會及燕塘(002732.SZ)等中小乳企低基數下成本回落的業績彈性。
華創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行業空間:乳業空間如何展望?量價空間廣闊,速率必然溫和。從海外發展經驗看,先天基礎鎖定乳業消費上限,但提效進口、政策推動等后天加成亦大有可為。擴容路徑上,先是消費人群年齡分布由U型到L型,產品定位由可選到必選,再是發揮乳品營養及功能性載體優勢,品類結構持續升級。
考慮中國供給端無明顯掣肘,需求端企業教育積極補位、消費者愿意為健康和功能性買單,人均14.4kg/年的奶類消費量遠未到達天花板。若企業教育及產品創新得當,那么即便相較于仍處快速爬坡期的我國臺灣仍有50%空間,若向日韓看齊則至少翻倍以上。但速率上,首先,白/酸奶、常/低溫兩兩組合均有成熟大單品,奶酪在奶酪棒失速后仍在摸索期,行業暫時缺乏快速滲透的新載體;其次,中國乳業商業化程度較高,企業推廣力度或受費效比考量及階段性訴求影響;再次,當前奶價相對購買力確實偏貴,故預計增長速率相對溫和。
格局之辨:雙寡頭格局穩固,為何仍難成價格聯盟?主觀量價均衡+客觀品類渠道掣肘。伊、蒙常溫奶份額近70%,但除13年外,僅有21年初對部分低溫及白奶產品進行提價。相較于啤酒行業當前的高端化共識,該行認為乳業難以形成價格聯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主觀上,相較于啤酒經歷持續縮量、盈利承壓后,倒逼17年起龍頭華潤引領高端化,乳業當前仍有量增且盈利尚可,龍頭仍有份額焦慮;同時奶價偏貴及產業鏈責任擔當,企業需均衡量價蹺蹺板。二是產品端,乳業自飲屬性且產品相對同質,難以做出明顯心智溢價,三是渠道上,相較于啤酒龍頭實現區域渠道壟斷、便于排他性漲價/升級,乳業渠道充分競爭。因此,雙雄價格調節多通過調整買贈促銷力度來實現。
成本周期:奶價下行是競爭的子彈,還是成本端紅利?全產業鏈深度整合,原奶周期內化。從原奶下行影響看,不同于13-14年“奶源型乳企發起→中小乳企混戰→龍頭企業被動跟進”,當前奶源型企業基本退出、區域性乳企退守低溫,奶價下行難以構成行業性價格戰的導火索。正如22年來龍頭積極維護價盤,以調結構等舉措應對,費用投放理性克制,行業格局仍在改善。而對乳企自身而言,中國乳業特有的自下而上整合的特征,使得其成為大眾品中少有的具備供給端壁壘的行業,但原奶周期也一定程度內化成自身經營周期。其中:
對龍頭乳企而言,奶價對經營影響更呈“逆周期”特點,小幅上漲階段最佳。當奶價小幅上漲時,一是需求往往堅挺(有“量”),二是成本壓力可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收縮買贈促銷以應對(有“利”),三是小乳企因奶源把控力偏弱而壓力更大(有“格局”),企業經營狀態較好;若奶價大幅上行則或將催化提價應對。當奶價下跌時,龍頭企業也將更多地承擔維穩全產業鏈責任,“應收盡收”并通過加大基礎白奶產銷甚至噴粉以應對,部分侵蝕成本紅利,彈性相對有限。
對中小乳企而言,奶價與經營更為“順周期”,波動中彈性更大。小乳企產品多以液奶甚至低溫為主,且奶源掌控力略弱,在原奶上行期壓力更大,下行期也可更多享受成本紅利。同時,本輪奶價下行伴隨飼料上漲、上游牧業盈利剪刀差收窄,低自給率公司將盈利兌現更為順暢。
投資探討:當該行投資乳企,買的是什么?龍頭估值低點賺確定性收益,中小乳企把握勢能釋放期的階段性機會。對伊蒙雙雄而言,行業仍有量價空間,龍頭上游把控、下游強勢,帶來長端營收增長確定性,且后千億時代收入、利潤訴求更為均衡,盈利有望重回上行周期。投資機會把握上,一是消費板塊下行期,作為民生必選品類防御性,可賺相對收益;二是作為長久期行業且享有供給端壁壘的龍頭,16倍PE左右的估值底非常有效,絕對收益突出,而股價回升的催化則為消費乏力、預期低迷后的逆轉(如13年初、14年中、16年初),可迎來業績、估值的雙擊機會。對中小乳企而言,雙寡頭格局穩固下以產品或渠道差異化突圍,把握勢能釋放期階段性機會,同時尋找成本波動中的彈性。
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市場需求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