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超300億!茅臺背后的“私募金主”們
貴州茅臺,作為兩市第一大基金重倉股,在2023年第3季度走出上漲行情。
而就在這波行情啟動之前,有兩家百億以上規模的私募基金,精準的加倉茅臺,充分享受了此后的茅臺拉伸行情。
這兩家私募機構究竟如何背景?
【資料圖】
它們何以持有茅臺如此巨大的倉位?
它們又為何能同時精準加倉?
名字的 “密碼”
持有茅臺的這兩個私募產品,在業內不能說沒有名氣,簡直是毫不知名。
貴州茅臺2023年半年報中,金匯榮盛三號私募基金、瑞豐匯邦三號私募基金,截至2023年6月末持股量分別為890.24萬股和879.32萬股,季度環比增倉幅度為7.10%和8.19%。
以茅臺最新價計算(截至8月3日),兩家機構的持倉總值超過300億元。
這兩個產品背后的機構貌似沒有關聯,但神奇的是,兩支產品均叫“三號”,似乎又暗示了些什么東西。
背后機構“低調”
追索兩支私募產品可以發現,兩支產品背后等機構均是廣東地區的私募。
公開資料顯示:金匯榮盛成立于2015年,法定代表人為張玲。后者曾先后任職于安徽省稅務局涉外稅務管理處、大鵬證券、聯合證券和南方基金。副總經理丁朝宇曾在安徽省無為縣財政局、中保信托、長城證券、聯合證券等機構任職。
而瑞豐匯成立于2014年12月,法人為王浩佳(曾任職于東莞證券),總經理為鄭松有(國際貿易、公務員、券商從業背景),合規風控官為黃行勇(曾任職于第一創業證券、中信期貨)。
雖然團隊經歷平平,但兩家機構都擁有巨額資金。自2018年末以來,兩家廣東私募陸續進入茅臺十大股東序列,間斷的持續接盤貴州茅臺的籌碼。
“聯手”加倉
資事堂注意到:金匯榮盛和瑞豐匯邦不僅在今年二季度同時加倉,而且持股量均刷新“自家記錄”。
這成為了兩家私募持倉動作的一個“巧合”。
具體來說,瑞豐匯邦最早出現在貴州茅臺前十大股東行列,可追溯至2018年12月末,當時,該產品持倉市值就超過60億元。
動用數十億資金持有一只股票,這樣的實力和魄力,在當時的私募業內屬于鳳毛麟角。
再來看金匯榮盛,這家私募于2019年6月末在貴州茅臺股東名單上“首次亮相”,持股市值也超過60億元,于同期瑞豐匯邦可謂旗鼓相當。
此后至今,金匯榮盛和瑞豐匯邦每個季度均會“常駐”貴州茅臺大股東名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兩家持股市值分別達到166.79億元和164.74億元。
與茅臺同“浮沉”
盡管擁有上百億身家,但兩家私募機構似乎在其他個股上“鮮少露面”。
而且,這兩家廣東私募的總資產規模,一直與茅臺股價呈現正相關。
2019年-2020年,A股出現一波指數型牛市,貴州茅臺作為“第一高價股”兩年累計漲幅超過300%。
瑞豐匯邦和金匯榮盛重自然享受了資產規模的擴張,成功躋身百億私募。
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于2021年。
這一年開年后,抱團股“解崩”乍現A股,貴州茅臺未能幸免。
2021年前三個季度,貴州茅臺股價累計跌幅達到34%。恰恰這個時點,中基協備案系統曾顯示:金匯榮盛的總規模一度跌破20億元規模,同期瑞豐匯邦的備案規模曾處于20億元-50億元區間。
歷史資料顯示:2021年8月20日,上述兩家私募重倉茅臺的產品創下當時近三年歷史最大回撤值,其中金匯榮盛回撤值超過50%,當時正值茅臺2021年年內股價最低點。
資金來源成“謎”
之后,兩家私募不斷加倉貴州茅臺股票。
如上文中的圖片所示:2021年四季度末金匯榮盛的茅臺籌碼,從593萬股增至2023年二季度末890萬股;同期瑞豐匯邦將茅臺籌碼,從537萬股增至879萬股。
上述時間區間,兩家私募總規模均損失至少50億元的前提下,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對茅臺股份增持幅度超過50%。
這個跡象頗有些“反常”。
通常來說:一家股票私募的規模跌破百億,特別是規模“腰斬”(資產規模減半)后,投研團隊需要將凈值曲線“補救回來”,才有可能募集新資金。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家私募的備案信息中,均注明“不符合提供投資建議條件的第三方機構”,也就是無法在銀行渠道進行募資,資金來源通常會少于其他百億私募。
但瑞豐匯邦的官網提及“已準入東方財富證券、萬聯證券、中融信托、中山證券、海通證券等券商白名單。”
換言之,券商渠道是其外部資金的來源之一。
總體來看,這兩家私募能夠有資金”越跌越買“,錢從何來成為關鍵。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