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如此渴求AI、常溫超導?實質是創新周期與債務周期的極限賽跑
(資料圖片)
第一,近兩年,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對于科技突破的渴望和追逐已經到了狂熱的地步,從去年的元宇宙、到今年的人工智能ChatGPT、常溫超導,部分概念其實只要稍微有科技或者物理學常識就能夠簡單證偽(或者說以目前的基礎理論和硬件設備還難以達到);但為什么金融巨頭、科技大拿們仍趨之若鶩,本質上其實是因為我們當前已經接近本輪計算機/互聯網創新周期的尾聲,處于急需開啟新創新周期與面臨長債務周期危機爆發的關鍵時刻。
第二,我們將主要從熊彼特創新周期理論、達里奧的債務周期理論展開具體分析,首先需要大體了解一下創新周期和債務周期的概念:
①創新周期,簡單來講就是在供應端和需求端出現變革,帶來新技術、新產品,例如19世紀蒸汽機工業革命、20世紀的電力革命、21世紀的互聯網浪潮;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更帶來了需求端的爆發,具體變化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贅述了。但從三次創新周期的萌芽到高峰,實際上時間是顯著縮短的,實際上是因為信貸和債務的催化作用在加強,也就是債務周期在促進創新中所起的作用。
②債務周期,實際上就是政府舉債、居民和企業從銀行借貸,從而開展超前投資和消費的行為,可以說是將未來的錢借到現在來花,所隱含的是對于未來的期望投資率、收入增長高于借貸成本的行為。
第三,整體來看,新的創新周期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率、為居民帶來高收入增長率、為投資人帶來高投資回報率;而債務周期實際上是利潤率、收入增長率、投資回報率與資金借貸成本的博弈。因此,在創新周期前期和中期,各部門都能夠獲取超額的回報率,并且高于資金借貸成本,那么債務周期就能夠良性的膨脹,并且促進創新周期的加速爆發;但是在創新周期后期,隨著生產和需求整個蛋糕不再做大,投資回報率逐步下降、資金效益邊際遞減、收入預期逐步下降,在債務不斷增長驅動下,資金會因為追逐投資回報率而催生資產泡沫、加劇貧富差距,并引發債務危機,例如1918年德國債務危機、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2008年的美國次貸都是債務危機的爆發,而目前國內和海外都處于債務危機爆發的邊緣。
第四,實際上,目前美國具有消費主導國、產業先導國、依靠海量外債消費的特點,面臨的是通脹性債務周期危機,而國內是生產主導國、產業追趕國、依靠過量國內舉債投資的特點,面臨的則是通縮性債務周期危機,由于篇幅有限,我們將在下周具體對于兩者的債務危機展開具體分析,目前只做簡單論述。雖然兩者在本輪債務周期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但是殊途同歸。
第五,本輪計算機/互聯網創新周期出現了美國和中國帶動的兩個高點,隨著2020-2022年疫情帶來的最后互聯網高潮,本輪創新周期已經接近尾聲,當前全球所面臨的的最大問題是投資回報率的顯著下降情況下債務周期難以延續,目前全球債務/GDP比例超過335%,雖然美聯儲在加息和降息的極限拉扯下小心翼翼回收流動性,但全球可能仍難以扛過下一次黑天鵝沖擊。因此我們可以看見的是目前全球市場都急切尋找下一個創新周期的萌芽,未來十年可能將是最關鍵的時刻。
本文作者:復生、林風,來源:五道口宏觀筆記,原文標題:《為何我們如此渴求AI、常溫超導?實質是創新周期與債務周期的極限賽跑》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