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地產修復,和2014-2015年有何不同?

自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以來,資本市場情緒反饋迅速,地產、非銀等板塊迎來了一波行情。


(相關資料圖)

A股房地產開發,來源:同花順

經過連續兩周的情緒反應之后,市場開始關注后續落地的政策細節以及節奏。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周君芝在發表于8月2日的報告《不一樣的地產:2014-2015年啟示錄》中指出,當下資產定價風險偏好修復,然宏觀基本面偏弱,這種強資產、弱經濟的組合與2014-2015年有可比之處,而真正決定當下與2014-2015年基本面高度相似的關鍵變量是地產:

2014-2015年這段時期被定義為需求下行壓力加大的時代,彼時也對應貨幣連續寬松,匯率快速貶值,中央啟動一輪地方債務化解。

當時涌現出來的種種現象,在其他看似需求收縮的年份并不常見,只有當下與2014-2015年形成了呼應,大類資產價格也走出相似韻腳。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中國地產面臨高庫存和高杠桿壓力,房地產銷售量價、房地產投資以及土地出讓金快速下滑。下滑幅度之深,只有本輪地產下滑能夠與之相較。

但與此同時,民生證券指出,對比2014-2015年,本輪地產內在的運行邏輯仍有關鍵不同:

本輪地產較未來潛在需求中樞較之前明顯走低,本輪地產修復彈性將弱于2015年。

本輪城際地產分化加劇,地產政策調控節奏或不同于2015年。

民生證券認為,內在邏輯不同決定了本輪地產政策及行情演繹,并不能完美復刻曾經2014-2015年路徑。

潛在需求中樞走低

民生證券認為,本輪地產潛在需求中樞較之前明顯走低,因此預計當前地產修復彈性弱于2015年。

2014-2015年漲價去庫之后,隨后地產銷售穩定在一個平臺期。2016 年至2021年,年度住宅銷售面積從13.8億平上升至15.7億平,中樞約在15億平。

2016-2021年這段地產穩定期,我們見證了一段罕見的地產平穩高擴張時代。這一時期中,幾乎所有地產相關指標都在快速上行,居民加杠桿,房企囤地擴表,土地財政擴張。

經歷這一段持續的地產景氣之后,民生證券測算顯示,2022年底城鎮居民戶均1套房,已基本實現“戶戶有房”,因此需求中樞將較此前偏低:

根據人口經驗推算,未來十年中國住宅銷售面積中樞或在年均9億平。這意味著本輪地產修復之后,地產銷售中樞將較2015年之后的平臺期顯著走低,本輪地產修復的彈性將弱于2015年。

地產面臨巨大分化

除潛在需求中樞走低外,當下城際地產供需分化加劇,民生證券認為,地產政策調控節奏或不同于此前。

2014年地產的主要矛盾就是總量層面的供給過剩,這不僅表現為地產鏈不同環節均在價跌量縮,還體現在不同能級城市地產供需矛盾高度一致。

面對總量高庫存,2014-2015年的政策選擇比較清晰,那就是運用多重政策工具撬動需求,扭轉地產供需格局。

當時針對高能級一二線城市,政策重點落在了需求端刺激,以傳統售、購、貸放松為典型工具。針對三四線供給過剩,政策重心落腳到了棚改貨幣化,這也是2014-2015年最具標志性的地產政策。

與以往不同的是,當下地產供給以及未來青年人口流向,都呈現出巨大的城際分化,城際間的供需格局并不均衡。

人口資金持續向經濟發達的沿海經濟帶遷移,然而這些城市地產相對供給不足,高能級城市地產面臨潛在的供不應求。反之,經濟發展程度偏低的三四線城市,人口和資金為代表的經濟資源外流,然而這些地區在2018年以后積累了較高的新房供給,地產庫存過高,面臨供大于求。

我們曾經做過初步測算,一旦高能級城市地產銷售高于去年實際銷量,則庫銷比將至歷史較低水平。反之,三四線城市存量地產供給偏多,即便需求有明顯改善,都難以扭轉庫存偏高事實。

城際地產分化或預示著本輪地產調控政策難度提高。一如2014-2015年那樣不做城市區分、不遺余力動用各種工具松綁地產需求,這樣的政策取向或許比較難在本輪地產調控中見到。

民生證券分析師周君芝,執業證書編號:S0100521100008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