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YCC“微調”將穩住利率 日特估還能繼續

7月底,日本央行意外之舉,引發全球市場震蕩,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直面臨上行壓力。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日央行維持10年期國債利率0%±0.5%的波動區間不變,但是允許利率超過0.5%,將購債固定利率定為1%,實質上基本等同于將YCC區間上沿擴大至1%。

但在上周的會后新聞發布會上,植田和男解釋道,此舉背后的一個關鍵推動因素是為通脹上行風險做好準備。大摩分析指出,日本央行成功地將 "調整YCC"與"貨幣政策正常化"區分開來,這使得短期利率預期得到錨定,穩住了日元利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31日周一,日本10年國債收益率躍升至逾0.6%的高點,日本央行立即宣布啟動計劃外的購債行動來抑制收益率上漲勢頭。而8月3日周四,日本10年國債收益率上漲1.5個基點,觸及0.640%,達9年新高,日本央行第二次動手,表示將購買4000億日元(28 億美元)國債券,10年期國債收益率應聲小幅回落。

新加坡銀行外匯策略師Moh Siong Sim稱,日本央行一周兩次的計劃外購債行動表明其有意控制收益率,該行不會容忍YCC在短期內升至這一水平。

看好日本10年期OIS價格

從10年期隔夜指數掉期(OIS)來看,大摩認為,日本投資者或在夏季前尋求套利,這將對收益率造成下行壓力,10年期OIS(10年期隔夜指數掉期)價格便宜,建議直接買入:

我們認為,鑒于銀行長期以來一直低配日本國債,當前銀行的需求可能會特別強勁。因日本央行相關政策的不確定性,預計日本國內投資者仍不愿承擔額外的期限風險,因此我們之前建議持有10年期日本國債。

不過,我們現在建議轉為直接持有10年期OIS。相對于市場對未來加息的定價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日本10年期OIS看起來很便宜,因此在空頭回補的情況下,有相當大的反彈空間。

大摩強調,本次調整帶來的日債利率上行幅度可能僅有15bp,10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將維持在0.5-0.6% 的區間,考慮到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水平和供需情況的,這一水平是合理的,相比去年12月YCC調整后日債利率上行近25bp幅度較小:

因此,在傳統的 "夏季反彈 "到來之前,市場條件可能有利于收益率波動性下降,從而激發投資者對套利頭寸的更大需求。除了信托銀行(養老基金)之外,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似乎基本上都在暫緩購買日本國債,希望最終的YCC調整能讓收益率上升到更有吸引力的水平。

抑制日元貶值預期

大摩認為,外匯價格對日本央行“意外微調”的反應似乎相對有限,因為市場現在已經明白這不是 "正常化 "的第一步。由于日本當前已久缺乏提振日元的助推器,此舉有助于抑制貶值預期,但對升值推力或有限

YCC區間放大后,10年期日債收益率上行,美日利差或將收窄,美元/日元受到資金參與者的空頭回補和國內投資者的逢低買盤的影響,日元在短時間內攀升。

但市場很快意識到,日本央行是為了增強貨幣政策的可持續性,而非邁向 "正常化"。這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美元/日元沒有做出更劇烈的反應。

鑒于日本央行現在看來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其政策不變,人們的注意力可能很快就會轉移到美國方面

如果美聯儲的鴿派行動與較低的通脹率同時出現,我們預計日元將再次因兩國間政策趨同而走低,我們維持美元/日元空頭頭寸。

為日股未來6-12個月的進一步上漲做好準備

大摩認為,日本央行成功地讓政策更加靈活,同時并未發出開始緊縮周期的信號。10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1%的確定上限將遏制國內金融業的尾部風險,同時有助于抑制日元貶值預期。聲明中保留了鴿派的政策前景,而這一政策舉措都讓日本的宏觀經濟環境更為穩定有助于股票投資者對未來的運營環境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我們對日本盈利和估值的三個關鍵驅動因素保持不變,即宏觀(名義 GDP 增長)、微觀(企業自身)和多極(供應鏈和投資組合分散化)。

根據我們的數據分析,投資者仍對日本股票持樂觀態度,而且我們認為在兩個最主要的風險(即美國硬著陸和日本央行調整)都消失后,外資流入將很快恢復。

我們將日本東證指數的目標定為2400 點,這意味著較當前水平(截至8月3日的2268點)還有5%的上漲空間。

在市場中,大摩看好面向日本國內的行業,而非出口行業,看好運輸和建筑行業

這兩個行業將受益于我們對名義GDP增長前景的看好以及企業改革帶來的驚喜。

野村此前也認為,日本央行“偷襲”是日股“最后的壞消息”,稱有三個原因繼續推高日股:

1、市場現在更加廣泛地意識到,YCC的調整不會直接導致關鍵短期利率(-0.1%)的上調。由于美國和歐洲的加息周期似乎已進入最后階段,海外對利率的上行壓力較小。

2、名義日本國債收益率的上升伴隨著通脹預期的上升,而實際收益率仍處于負值區間。

3、除此之外,由于日本央行在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限上引入了更大的靈活性,就日本央行采取鷹派行動的風險而言,許多人認為這可能是目前最后一個壞消息。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