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策略:本輪A股上漲的時間和空間有多大?


(相關資料圖)

較大級別的政策底后,市場反彈或反轉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部分”宏觀數據的反彈,則上漲的時間大多能持續季度以上。2008年底、2012年底、2014年中,指數進入較大級別反轉期間,均出現了階段性的PMI回升,即使是2014年下半年的流動性牛市,在上漲的初期(2014年6-7月),也能觀察到明顯的PMI回升。類似的情形在2018年底、2022年4月底、2022年10月底之后的季度反彈中也出現了。Q2的宏觀數據整體偏弱,不過近期能夠明顯看到,經濟走弱有所放慢,PMI連續兩個月小回升,7月下旬以來花旗中國經濟意外指數有所企穩,6月以來南華工業品價格指數也開始反彈。我們認為這些變化如果持續,并和政策變化形成共振,則上漲大概率至少是季度級別的,如果幅度和力度上更強一些,則有望成為庫存周期見底的證明之一,上漲的時間可能會更久。對于上漲空間,我們認為,即使是存量資金,指數的空間也是不小的。A股歷史上增量資金偏少的情況下,指數在估值底部區域可以有20%-30%左右的騰挪空間。去年10月底以來萬得全A漲幅只有11.72%,存量資金往上可以騰挪的空間還很高。

(1)政策底如果能和經濟數據階段性反彈結合,上漲大多可以持續季度以上。歷史上,較大級別的政策底后,市場反彈或反轉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部分”宏觀數據的反彈,則上漲的時間大多能持續季度以上。2008年底、2012年底、2014年中,指數進入較大級別反轉期間,均出現了階段性的PMI回升,即使是2014年下半年的流動性牛市,在上漲的初期(2014年6-7月),也能觀察到明顯的PMI回升。2010年下半年和2012年Q1長時間的反彈,也伴隨著PMI的回升。我們認為這些回升有些是趨勢性的(比如2008年),但即使不是趨勢性的,一旦階段性反彈和政策底形成共振,也可以帶來季度級別的行情。

類似的情形在2018年底、2022年4月底、2022年10月底之后的季度反彈中也出現了。背后有兩種可能的解釋:(1)PMI反彈期間,盈利的利空暫時緩和,政策預期對市場的影響會更大。(2)政策變化對企業的信心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一影響不一定能改變長期趨勢,但很容易帶來季度性的經濟數據回升。

Q2以來的宏觀數據整體偏弱,近期能夠明顯看到,經濟指標略有企穩,PMI連續兩個月小回升,7月下旬以來花旗中國經濟意外指數有所企穩,6月以來南華工業品價格指數也開始反彈。我們認為這些變化如果持續,并和政策變化形成共振,則上漲大概率至少是季度級別的,如果幅度和力度上更強一些,則有望成為庫存周期見底的證明之一,上漲的時間可能會更久。

(2)如果增量資金偏少,最大上漲空間可以有多大?目前投資者對上漲空間存在比較廣泛的擔憂是,增量資金偏少的情況下,指數上漲空間不大。但我們認為,即使是存量資金,指數的空間也是不小的。A股歷史上增量資金偏少的情況下,指數在估值底部區域可以有20%-30%左右的騰挪空間。2012年底-2013年、2016年1月底-2017年、2019年1-8月均是在增量資金偏少的情況下,指數出現的上漲。

這幾次上漲都發生在熊市剛結束后第一年(或者可以說是牛市初期),是因存量資金倉位騰挪帶來的上漲,最大漲幅大多數情況下能達到20%-30%左右。把去年10月底以來萬得全A的走勢和這幾個階段對比,能夠看到這一次底部以來,目前漲幅只有11.72%,存量資金往上可以騰挪的空間還很高。

(3)策略觀點:底部已經形成,1-2個季度內指數將會持續回升。Q2經濟增速放緩、2-6月匯率貶值、3-5 月商品價格的調整、投資者對中報的擔心、Q2 以來房地產銷售數據再次走弱,這些利空雖然并沒有完全扭轉,但從調整時間、幅度和市場情緒來看,我們認為,調整大概率已經充分。未來1-2個季度,很難再出現投資者超預期的利空了,股市大概率已經進入新的上漲趨勢,這一次上漲速度不會很快,但時間可能不短。從長期的角度,上漲的最大動力是估值,第二大動力是30多個一級行業盈利下降的時間大多已經進入尾聲,從周期的角度來看,下半年大概率會陸續有很多行業進入景氣度上行周期。從短期來看,上漲也有兩個驅動因素:(1)始于5月底的政策變化,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特別是7月底以來,政策密度和力度均有所加強。(2)Q2經濟快速走弱后,Q3隨著商品價格反彈、去庫存壓力緩和,經濟走弱速度大概率放慢,甚至有一定的可能出現季節性回升。

行業配置建議:配置風格或可偏向進攻,短期內先布局超跌地產鏈、消費鏈,中特估主題內部下半年超配金融類(證券銀行),Q3后期可能會進一步提高上游周期的配置重要性。(1)消費鏈、地產鏈:雖然今年的經濟恢復波折很多,但我們認為無需過度悲觀,政策層面出現積極變化之后,大概率存在超跌后預期修復的上漲。(2)中特估&TMT:這些板塊前期的調整主要是交易擁擠后的調整,從戰略上,由于經濟尚未恢復,大部分板塊盈利驗證一般,所以有長期邏輯的中特估和TMT依然會有機會,不過由于中報臨近,或不宜追漲,相對低位的中特估可以持續關注。如果經濟持續弱,中特估中建筑公用事業會偏強,而如果經濟預期逐漸企穩,中特估中金融和周期會更強。(3)Q3建議關注周期:周期股當下受到全球庫存周期下行的影響,整體偏弱,但隨著庫存周期下降進入尾聲,2023年Q4-2024年,宏觀需求存在回升的可能。我們認為,考慮到長期產能建設不足,需求、供給和估值可能會共振。

(文章來源:信達證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