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協:二季度15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2862只 同比增加37.13%

8月25日,中證協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通報。截至2023年6月30日,存續的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主體共計4757家。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和企業債發行人分別為2865家、3336家和1491家。從主體級別分布看,AA級占比分別為31.52%、42.80%和53.86%;AA+級及以上發行人占比分別為65.76%、51.20%和32.19%;無主體評級占比分別為1.71%、2.91%和3.02%。二季度,15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2862只,同比增加37.13%,環比上升19.50%。

原文如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第二季度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通報

各信用評級機構:

為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的規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信用評級的中介服務職能作用,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證券業協會)就2023年第二季度債券市場15家信用評級機構的業務發展情況、違約預警情況、內部建設及業務合規情況進行了總結。有關情況具體如下:

一、業務發展情況

截至2023年6月30日,存續的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主體共計4757家。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和企業債發行人分別為2865家、3336家和1491家。從主體級別分布看,AA級占比分別為31.52%、42.80%和53.86%;AA+級及以上發行人占比分別為65.76%、51.20%和32.19%;無主體評級占比分別為1.71%、2.91%和3.02%。

(一)債券評級的承攬同比增加

二季度,15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2862只,同比增加37.13%,環比上升19.50%;分機構看,中誠信國際和聯合資信的業務量占比分別為38.99%和24.63%,東方金誠、中證鵬元占比分別為11.04%和9.99%,其余評級機構業務量占比均不足10%。此外,評級機構共承攬非金融企業類主體評級1643家,金融企業等其他類主體評級190家,環比分別增加69.73%和79.25%。

(二)評級調整次數同比增加

二季度,評級機構共對104家發行人進行了評級調整,同比增加19.54%;占總存續家數的2.19%。其中,正面調整47家,負面調整57家。分機構看,中誠信國際調整家數最多,有28家;中證鵬元、聯合資信分別調整25家、23家;上海新世紀調整12家,東方金誠調整10家,大公國際和遠東資信分別調整4家和2家。另有6家發行人被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

(三)級別上調均為1個子級,級別下調中超九成在2個子級以內

二季度,級別上調39次,涉及36家發行人,均為調整1個子級,原級別由AA-到AA+級,其中AA+上調至AAA級的最多,占比53.85%;展望上調8次,均為負面至穩定。分機構看,中誠信國際上調級別次數最多,AA+上調至AAA級10次,AA上調至AA+級9次。

級別下調37次,涉及34家發行人,原級別由AA+到CC級。其中,原AA-級發行人家數最多,占比35.29%,展望下調24次,均為穩定至負面。從級別下調幅度看,有2家發行人累計被下調3個以上子級,其中東方金誠在季度內3次下調1家發行人評級,累計幅度6個子級;中誠信國際2次下調1家發行人評級,累計幅度3個子級;其余32家發行人下調幅度在2個子級以內,占比94.18%。

(四)更換評級機構后的級別高于原級別的發行人占比低于1%

二季度,共有103家發行人變更評級機構,其中1家發行人的新承做評級機構所給級別高于原級別,占比0.97%;為中誠信國際評級,占其承做更換評級機構發行人家數的5.56%。

(五)近兩成企業獲得多評級,同一發行人級別不一致率降低

截至2023年6月30日,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共有788家發行人獲得2個及以上評級機構出具的主體評級,占存續的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主體的16.57%;其中75家發行人的評級結果不一致,不一致率為9.52%,環比減少2.1個百分點。不一致的發行主體評級大多相差1個子級,其中中證鵬元所評22家、大公國際所評20家發行人主體級別高于其他機構,占比分別為10.68%和8.81%;東方金誠、上海新世紀和中誠信國際分別有16家、9家和8家,占比分別為6.27%、5.36%和1.75%。

二、內部建設和自律管理動態

(一)評級人員數量穩定,5年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占比同比上升

截至2023年6月30日,15家評級機構共有分析師1662人,同比減少10人。從業經驗在3年及以上的分析師占比為57.40%,同比提高1.12個百分點;5年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占比41.94%,同比提高1.04個百分點。2023年二季度,3年及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人均業務量為5.57個。其中,中證鵬元人均業務量最多,為12.71個;其次是大公國際、東方金誠和中誠信國際,分別為7.03個、6.54個和6.49個。

(二)個體信用狀況分布環比基本持平

《關于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施行以來,信用評級機構有序在評級報告中披露個體信用狀況和外部支持。截至2023年6月30日,已披露4511家,占比97.14%。個體信用狀況分布于aaa級至c級,主要集中在aaa級至a級6檔,占比85.93%,環比下降7個百分點;aa-級和a+級最多,分別占比20.48%和17.63%。外部支持提升檔數最高6檔,主要集中在0-4檔,占比98.55%。

此外,評級機構持續披露評級質量檢驗結果,二季度共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發布級別分布、違約率等檢驗報告56份,評級質量接受市場監督。

(三)交易商協會評級專委會開展行業專題研究

交易商協會信用評級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形成《中國債券市場信用評級年度報告(2023)》,介紹2022年我國債券市場、評級行業情況,展望2023年信用評級業發展前景,并對國內外主動評級發展、信用評級國際合作、全球主權債務風險等方面進行了專題分析。

(四)證券業協會開展證券評級機構高質量發展主題調研

按照主題教育調研工作的有關部署,證券業協會開展“證券評級機構高質量發展”主題調研,深入了解證券評級行業發展現狀和面臨問題,充分聽取意見建議,結合國際評級機構發展的經驗和啟示,提出相關工作建議。

下一步,交易商協會和證券業協會將繼續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協同加強評級行業自律管理;信用評級機構應當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不斷優化評級技術體系,依法合規開展信用評級業務,切實提升評級質量和投資者服務水平。

特此通報。

本文編選自“中證協發布”公眾號;智通財經編輯:陳雯芳。

關鍵詞: